图标人物:吉凤贞


吉凤贞
吉凤贞

人物分类
晋剧 旦行演员
吉凤贞,女,晋剧青衣。河北赵县人。

1923年,冀中大旱,田里颗粒无收。在生活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年仅13岁的吉凤贞便孤身一人到了山西榆次县的姑姑家,然而姑姑家生活也不富裕,仅靠姑父在饭馆当账房先生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这样,她就在姑姑家住了下来。吉凤贞有缘投身于戏曲界,一方面在于她嗓音清脆,天生丽质,另一方面还得益于姑父同院中一个名叫梁金山的戏迷指引。梁金山会唱很多戏,每天回来自拉自唱怡然自得,他说的那些慷慨激昂、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大戏)和那些短小精悍优秀健康的民间小戏,却深深地打动了吉凤贞幼年的童心。她憧憬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在舞台上用她的歌喉表达人间的喜乐与悲苦。这时,还有一位叫李芝华的先生精于“乱弹”,晋剧演员牛桂英和吉凤贞那时同求教于这二位先生。李芝华、梁金山先生都是吉风贞迈上晋剧艺术道路的启蒙老师。

吉凤贞最初同梁、李二位先生学的戏是《二进宫》,她攻青衣。由于她生性聪慧,在先生的指教下唱、做都很入门,稍加指点便融会贯通,初步具备了作为一个戏剧演员的最基本素质。这当然也使她的姑姑一家对她更为喜欢和器重。姑父特聘请了一位并不出名的梆子演员,在人家演出闲暇时来教她几出戏。时候不长,她又通过别人的介绍,同时大家也认为有必要把这棵好苗子引见给艺术上有成就的晋剧名师,而不致延误她的才华。就在这种情况下吉凤贞拜见了晋中山西梆子名角玉狗旦师傅。

玉狗旦自收了吉凤贞这个女弟子并听她试唱后,便认为她很有前途,值得下功夫培养她。此后,便从教《三击掌》这出传统戏开始,对她在学艺上精心地进行了培育与指导。在这个时期,她由师傅引见又同时受教于许多晋剧前辈。以后玉狗旦又教会了她《血手印》这出颇能显示功力唱腔的传统戏。这个时候,吉凤贞虽然是从师学艺,但与别人不同,她并没跟师傅一起到大戏班演出,而是出于特别的喜爱,受约进出于一些极小的戏班,在戏中扮个小角色,打个座场,挣一点很少的份子钱。不过这样也可以挣得维持生计的工资,而不用再增加姑姑的负担了。

一年光景,吉凤贞掌握了一些剧目,演出也有了一些经验,以后便正式拜了师傅,师傅是山西晋剧界名声极大的刀马旦李宏发,艺名根元旦。根元旦的表演艺术很有特色,他“喷口”好,“气口”足,而且他的作派更为见长。他扮演的角色,技艺动人,唱腔细腻。他戏好,人也好,为人谦恭热情,结交多为贫寒之士,对梨园界同行都很关心,因此颇受晋剧界朋友们的敬重。吉凤贞跟随宏发师傅学艺四年,在这几年中,她勤奋刻苦,细心钻研,为自己今后的进一步成长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底。宏发师傅教授给吉凤贞的是以唱念为主的戏如《凤台关》、《阴魂阵》、《二度梅》等。吉凤贞是学青衣的,而宏发师傅以刀马旦见长,虽不是隔行如隔山,但在唱腔与念自上还是不一样的,师傅爱莫能助,便又为吉凤贞请了须生李兰亭细心教授,李兰亭虽是胡子生,但技艺全面,对青衣的表演艺术也很有造诣。就这样,在短短的几年里,她学了很多优秀传统剧目如《二度梅》、《火焰驹》等。这就为她以后形成唱功见长且吐字清晰、音质清丽委婉、复杂多变的情态和她那久唱而不暗哑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基础。

向“根元旦”师傅学艺四年后,吉凤贞开始独立地迈入了戏剧与人生的道路。当时晋中颇有名气的班子王金奎班,集聚了许多晋剧名角:杨贵仙佟绛仙王玉莲王曾生等,特别是北天旦专攻青衣,是名角。面对这众多的优秀演员,吉凤贞决定进入这个班子,这样也可以向各有所长的同行们学习,以便博采众家之长。

吉凤贞跟王金奎班一年左右,又搭了郝珍班。郝珍班在当时的晋剧界并不太有名气,班内没有几个有影响的名角。刘玉富班去北平演戏,吉凤贞随之一起到了北平,在前门大栅栏广德楼剧场演出,后在长安大戏院、吉祥戏院轮换演出。演出的剧目则要由山西人开的买卖家来写、写什么就演什么,不过那时主要是以演传统的晋剧为主。山西人在北平开的买卖很多,有绸缎庄、茶庄、钱庄等。在前门大栅栏一带繁华的街市,山西人开的商号更多,所以每年都要从山西请戏班来北平。北平人也看晋剧,那不过是图个新奇。吉凤贞他们在北平的演出,不但让山西人感到高兴,也使京味浓韵的北京人觉得吃惊,他们没有想到这些活跃于乡野的小戏班艺术水平竟这样高,具有一种不同于京剧、评剧的魅力。他们特别赞赏吉凤贞的演出风格。北京的演出使她开始有了名气,这对于一个演员的艺术生命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了。

吉凤贞擅长演悲剧角色,对演出也非常认真,虽然她的文化不高,但能细心揣摩人物的内在感情,并完全溶于剧中的角色中去。她演的那些人物,尤其是悲剧人物,凄凄楚楚,感人肺腑,广大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以后吉凤贞曾与南定银同台演出,使她得到了更好的磨练。还有位晋剧名角刘志兰的胞弟叫刘志海的,也同他的兄长一样,在晋剧界很有名气,他是唱小生的,功力好,喷口足,嗓子豁亮。吉凤贞与他在《周仁献嫂》一剧中演出,共收相得益彰之效,尤其是吉凤贞扮演的嫂嫂被她用复杂的心绪,表演得出神入化,她以真挚的情感进入角色,情态上刻意求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北平的演出,使吉凤贞开阔了眼界,她在北平期间特意观看了程砚秋的《汾河湾》和尚小云的几出戏。吸取了京剧表演艺术家们的丰富营养,融于自己的表演风格中,使她的表演艺术日趋成熟。

北平的演出持续了一月之余,后来,吉凤贞脱离了刘玉富班,到了张家口。在张家口没演,又辗转到了张北,经人介绍进了罗倌班,这个班经常在坝上流动演出。她在这班也只待了半年左右,就又回到太原,定居到前锁街棉花巷。这时新民戏园邀她入班,新民戏院里有太原名角小吉仙张宝奎十四红程玉英等人,吉风贞的加入使这个戏园的阵容更强了。不久,张宝奎、乔玉仙李景云高文翰二家,同时受邀到北平演出。

高文翰戏班子里那时也有几位演青衣的女孩,年龄尚小,艺术上也不大成熟,因此主要演出担子都要落在吉凤贞肩上。在演《出庆阳》、《女中孝》、《琵琶记》、《乌玉带》等几出戏时,吉风贞场场都饰主角,一场接一场地演,很是疲劳,但嗓子却从来不倒。在这些反映忠奸斗争的剧目中,她的演唱溶入了自己独特的唱法,低回婉转,字正腔圆,在表情上,她情真意切,动作真实可信、庄重、大方。高文翰与吉凤贞同台演出了《粉妆楼》、《青风亭》,另外她与李景云也在一起配戏。老艺人的可贵品质也影响着吉凤贞,使她在以后的艺术生涯中,能始终坚持做到勤勤恳恳地演戏,清清白白地做人。

不久吉凤贞便随晋剧演员刘俊英去了绥远,在归绥他们在位于小西街的同和戏园住了下来。内蒙一带也流行晋剧,但崭露头角的梆子演员还不太多。吉凤贞这时在晋中已小有名气,但在归绥一带还不为人知,不过那时只要是从山西、张垣一带去的戏班都是受欢迎的。在归绥演出了4个月,应观众的要求本打算在回山西之前再续演几场,然而由于蒙古军、国民党兵痞、地皮流氓的骚扰,无法再进行正常的演出,只得早日回来。那时节女演员更受人欺侮,那些坏人在戏园横行霸道,对女演员不是调戏,就是侮辱。每场演出时他们都在台下起哄,到后台捣乱,动手动脚,纠缠不休,女演员们一个个敢怒而不敢言,因为得罪了这些无赖饭碗砸了不说,连人也保不住。回到山西后,她又住了新民戏园,并在太原与丁果仙在新华茶园同台演出《走雪山》、《四郎探母》。为了使传统戏更加引人入胜,他们还从天津租来机关布景装置,这种能变换布景的戏俗称“砌末戏”。唱的是连台本戏。其中有《济公传》、《火烧红莲寺》、《封神榜》等。精彩的演唱再配以色彩斑斓的布景,使人们大开眼界。每本戏都要演三天,短的也要两天才能唱完。还有一种叫做“水万万本”的自编剧目,其中最受欢迎的有《十二寡妇征西》、《白玉楼讨饭》,都是带布景的。从天津请的师傅,人家只管布景,演什么戏换什么景,但要付给很丰厚的酬金,不过自从演出这种布景戏,票房收入增多了。那个时代,戏班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演员的入股,凡是班里的演员都必须入股,但股份不限,可以多入,也可以少入。吉凤贞的师娘晋剧名角张美琴的班子就有股18份。

七七事变时,吉凤贞正在山西一带演出,那时她已拥有众多的观众,她的艺术也有了非常突出的长进。她在《女中孝》、《莲花庵》两个剧中,分别饰演了媳妇、继母这两个性格迥然不同的角色。她在《女中孝》中扮演的儿媳妇,唱腔颇为动听,她一气唱几十分钟而不倒嗓。这一个时期她还在《青风亭》、《六月雪》、《算粮登殿》、《三击掌》等戏中串演。她在《汾河湾》中演的柳迎春,《武家坡》中的王宝钏,唱做俱佳,为人们所称道。她真不愧为晋剧界的著名青衣,她的唱功尤为扎实,这与她长期的锻炼是分不开的。

也在新民演戏的程玉英,是高文翰的弟子,有很丰富的舞台经验,她常常帮助吉凤贞,鼓励她进一步钻研技艺,吸取百家之长。吉凤贞丈夫孙文升的师姐筱桂桃更是她情同手足的艺姊妹。筱桂桃是一位艺术上卓有成就的优秀演员,晋剧《打金枝》是她的拿手好戏。在《打金枝》中演沈后的吉凤贞也为筱桂桃的演出增辉添色。

1946年初,吉凤贞与孙文升一同再进王金奎班,一演又是两年。正值内战的年月,吉凤贞决定赴张家口解放区,投奔筱桂桃去。可是乘车到张家口时,张家口又被国民党军队占领了,八路军已做了战略转移。师姐筱桂桃把她们安顿在桥东复兴小旅馆暂时住下。离开太原新民戏园时,为了怕人挽留,他们是悄悄地谁也没告诉走的,所以什么也没带,两手空空地到了张垣。这时多亏了筱桂桃的周济,才有了立锥之地。安排妥当后,筱桂桃赴天津演出去了。吉凤贞入了新新戏园演出,当时纯粹是为了生计而奔波。

1948年底,张家口又一次获得了解放,饱受旧社会磨难的艺人也得到了新生,师姐筱桂桃回到了张垣也到新新剧场,吉凤贞也是新新的主要成员。开始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艺术道路。他们除了演一些传统戏外,还自编了许多配合当时形势,反映新人新事新气象的剧目。剧团编导是李玉琦,他改编了历史剧,给演出增添了新内容。这时的演员阵容是很强的,其中有刘玉婵王桂兰等。

1951年,察哈尔省的文艺事业日益繁荣,特别是第一次解放在张家口华北联大曾搞过晋剧的郭汉城又回到了张垣,由他主持了察省文化局的工作。他主持文化工作之后,立即组织起过去的戏剧界艺人,学政治、学文化、学艺术。经过社会大改革运动,加强了党对剧团的领导,进行了改组织、改业务、改财经制度,全体演员的政治觉悟和生活水平也都有了较大提高,在这些活动中,吉凤贞都积极主动,认真学习新思想,她的政治觉悟极大地提高了。在配合各项政治活动中她演了《生产度荒》、《小二黑结婚》、《江汉渔歌》和《虎头牌》等。此时的吉凤贞又真正地恢复了她的艺术青春。

她在《虎头牌》一剧中扮演的完颜寿夫人这一形象,是这时期她所塑造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舞台人物形象,她的唱腔也受到张垣观众的热烈赞赏。1954年河北省举办了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张家口有3个团参加。其中有吉凤贞所在的河北省晋剧团以及河北省少年晋剧团、宣化晋剧团。在张家口市文化局许万恒、翟翼等同志带领下,于7月份到达省会保定。在保定她们演出了带去的新编大型历史剧《万福宝衣》,这个剧是他们根据聊斋故事“狐狸缘”改编的。演出受到领导与广大观众的好评,也就是在这次演出中,吉凤贞以她精湛的表演获得演员三等奖。她的艺术风格也进一步得到人们的肯定。

由于她在艺术上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在政治上也积极要求进步。因而受到领导的鼓励和群众的好评。1956年她光荣地当选为桥东区人民代表,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之后,又出席了省人代会,并被选为出席省的先进工作者。1959年她还被命名为市的“三八红旗手”。

1959年她曾随团去北京汇报演出,在北京市文联礼堂向首都戏剧界和观众献演了《抱烙柱》、《赵氏孤儿》、《六月雪》、《春香传》等剧目。她在这几部剧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她的表演让人们赞叹不已。她们的汇报演出获得成功。汇演期间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同志亲临剧场,对她们的创作和演出给予了很高评价。

北京演出的成功,更坚定了她为人民艺术事业献身的信心。从北京回张后不久,她就随同蒋伯骥局长率领的上山下矿慰问演出团到井陉煤矿慰问演出,在矿山等生产第一线受到了工人们的热情欢迎。由于她艺术上的成就,政治上的不断进取,特别是在团长张庆云以及王桂兰同志的帮助下,她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1959年她被党组织吸收为光荣的共产党员。

粉碎“四人帮”后,她不顾年迈体衰,同其他几位老同志一道为复兴张家口的晋剧事业四处奔走,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把“文革”中被解散的市晋剧团又恢复了起来。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参看
刘凤霞吴本贞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14-03-13
编辑整理:小豆子
浏览次数:2948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