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李洁


以下是网友发表的评论。您也可以
注意:评论是用于发表您对人物看法的栏目,请勿发表人身攻击及谩骂性质的内容,请勿使用脏话、粗俗语言。
若您对该条目有任何补充或发现讹误,请点击这里来提交。


第6帖
匿名(116.232.133.*)在2010-06-08说道:
梅派传人李洁:伺候好观众就行了(图)
2010-05-08 02:55:00 来源: 扬子晚报(南京)  手机看新闻
  “我爱京剧的梅派艺术,就像我爱《天女散花》的天女、《贵妃醉酒》的贵妃、《霸王别姬》的虞姬、《杨门女将》的穆桂英……这些鲜活美丽的真情女子,多么动人,多么美好!那一个个曼妙的身姿,那一句句醉人的唱腔,都展示了东方女人特有的魅力和柔情。当我塑造她们,走进她们的内心深处时,我真实地感觉到自己的心灵在震撼”……台下的李洁素面朝天,直率但并不健谈,但一提起自己热爱的梅派艺术就神采飞扬。这位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在生活中不爱化妆、购物,甚至不太会上网,她说:“作为演员我只想着把台上这一亩三分地研究明白了,把观众伺候好了,就行了,别的我真没时间”。

  学艺

  9岁学戏一波三折

  “我不是出身梨园世家,父母都是徐州睢宁的普通工人,家里没一个人从事艺术的,只是平时喜欢唱唱歌跳跳舞,听听家乡的梆子和柳琴”,李洁9岁开始学戏,但当时被省戏校招生招到南京、完成了“终于看到南京长江大桥”的心愿之后,她甚至还不知道自己要学的是京剧。等她学了近半年、对自己学习的国粹艺术刚开始开窍的时候,却生了场大病,回家休息了2年,“同乡刘伟青不断写信来告诉我同学们去上海演出了,特别轰动。而我除了吊嗓子几乎什么都不会,于是担心学校还会不会要我了。”但李洁的天分也被这场病激发出来了,返校半年后的考核中,看过她唱念做表的老师都认为,这孩子是块璞玉,是唱戏的好材料。她开始正式跟从在梅兰芳的弟子陈正薇门下。陈老师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掏钱给李洁订牛奶、熬鸡汤,周末带她回家“打牙祭”,但是授课却极为严格,李洁的头上没少吃“爆栗子”。别人6点起来练功,李洁5点半就得起来吊嗓子,冬天大清早,雪地上第一个脚印总是李洁的……天分加勤奋,使李洁很快脱颖而出。毕业后,16岁的李洁分到了省京剧院,边跑龙套边积累舞台经验。1995年,22岁的李洁领衔主演的《西施归越》获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程长庚铜奖,从此崭露头角。2000年,她获得戏剧梅花奖。2006年又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为师,在艺术上日臻成熟。如今的她,集白玉兰奖、梅花奖等众多戏曲顶级奖项于一身,成为青年京剧演员中不可多得的佼佼者。

  婚姻

  “宝贝计划”一直推迟

  9岁在戏校相识、16岁一起到江苏省京剧院工作、在舞台上他是范蠡她是西施……李洁的丈夫是江苏省京剧院副院长严阵,说起爱情二人可谓青梅竹马,说起艺术彼此更是志同道合。在舞台上,严阵对李洁的要求很多,“她条件好、也勤奋,我希望她能做到更好,有分歧的时候,基本上是她听我的”。不过在家里两人不谈戏,“家里就谈生活,我们分得比较开,不然太累了。因为我不会上网,所以查新闻、发邮件啊之类的事我都是靠他”。严阵是江苏省京剧院副院长,既有行政职务、又有演出任务,可李洁演出多、而且常年练功积下了不少伤病,所以家务事还是严阵做得多。但李洁只要有半天假期,她也会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然后去菜场买菜下厨,严阵笑着说:“她罗宋汤做得相当地道”。现在两人都年近40岁了,“宝宝”这个话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李洁无奈道,“前两年就一直在准备,但因为排新戏,《西施归越》之后又排《飘逸的红纱巾》,一个计划接一个计划,就一直推迟”,那么“宝贝计划”具体排到什么时候呢?她笑道:“年纪不小了,时刻准备着!”

  事业

  专心唱戏知足常乐

  京剧是角儿的艺术,而一个角儿的修炼之路除了吃得了苦,也要忍得了寂寞。李洁每年大大小小的演出有100多场,“忙的时候一天要唱两三场,所以只要有时间我就尽量休息。”她没有时间上网,“上个网就要两个多小时,脖子太酸了”;她除了登台几乎从不化妆,“其实台上化的妆已经很伤皮肤了,所以我平时尽量多睡觉多喝汤少化妆”;她最常见的打扮就是一身运动装、练功鞋,“我喜欢穿的舒服,那些锦衣华服也不适合我的性格”;演出前两天她到家里都不跟严阵说话,“我是徐州人,喜欢吃辣,可为了保养嗓子,演出前我从不敢吃。而且尽量能不说话就不说”……


  尽管她的生活辛苦且单调,但她乐在其中,就像严阵说的,李洁承袭梅派的不仅是戏,还有对京剧的“忠诚”。自从演艺集团转企改制,按照优劳优酬的原则,李洁这个“领衔主演”与一般演员的收入也拉开了档次,去年的年收入超过了10万,对这个数字她笑着表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改制以前一年能拿到两三万就不错了,主演和龙套唱一晚上拿钱是一样的。现在调整了,付出多少劳动,在收入上会有所体现。当然这个数字跟歌星完全不能比,但我付出了比别人多的劳动,拿到了比别人多的所得,我心里就平衡了。再大的角儿,靠唱戏想买宝马豪宅都是不可能的,我只是个普通的演员,站在舞台中央最大的动力不是能拿到多少报酬,而是自己能过足戏瘾。这是一种发自心底的爱。我也不想当官,为演员我只想着把台上这一亩三分地研究明白了,把观众伺候好了,就行了,别的我真没时间”。 (本文来源:扬子晚报 )
第5帖
匿名(116.232.133.*)在2010-06-08说道:
创新,让古老京剧与时代同行(组图)
2010-05-08 06:54:00 来源: 新华日报(南京) 手机看新闻

  这一晚,紫金大戏院的辉煌舞台是属于李洁的,属于她投入演绎的每一个角色的。那一刻,她忘记了自己,她就是杨玉环、就是虞姬、就是西施,就是李铁梅、就是革命青年方斐……

  昨晚,南京紫金大戏院京韵悠扬、锣鼓铿锵,省演艺集团著名梅派青衣李洁的《梨园风华》专场演出在这里举行。李洁扮相俊秀、嗓音甜润、唱做俱佳,《贵妃醉酒》、《西施归越》、《飘逸的红纱巾》、《杜鹃山》、《红灯记》……每一折精彩亮相,一个美妙的眼神,一声甜美的唱腔,都博得戏迷阵阵喝彩,她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联袂演出的《霸王别姬》,珠联璧合,更是把演出推向了高潮。

  舞台上,角儿是这样炼成的

  梨园界有句老话:10年能出一个状元,10年难出一个名角。李洁幸运地成为这样的角儿。

  李洁第一次“生辉”是在1995年。北京,首届中国京剧节上,新编历史剧《西施归越》演出结束,来自专家评委长达10分钟的掌声,让这位梨园小辈既惊喜又惶恐,加演一段《霸王别姬》,又是满堂彩。

  这是文革后首次全国性京剧大赛,参赛的多是《曹操与杨修》这样经过千锤百炼的“大戏”和成名多年的前辈,赛前,评委们对金银铜奖已心有所属,没想到最后一场竟冒出一匹“黑马”。评委们连夜开会,最后一致决定把“程长庚铜奖”颁给她。直到今天,梨园界提起此事,仍津津乐道。因为当时那个铜奖比今天的金奖含金量还要高。

  那一年,李洁23岁,名动梨园。之后,又接连获得了中国京剧之星、白玉兰奖、梅花奖等京剧界的最高荣誉。

  几乎所有京剧界前辈,都夸李洁聪明、有悟性,而扎实的基本功,又给了李洁一副在梨园飞翔的翅膀。

  李洁9岁时从睢宁县城选拔进省戏校,之前与戏曲的唯一接触是跟着妈妈看过一两次柳琴戏。在戏校,她每天早上6点就跟着同学们起来喊嗓子,学不会,老师就用土办法让她练猫叫,一学期结束,找到感觉了,待放假返校,小嗓又没了。学了一年不到,生病了,休学近2年。就是这段时间,让李洁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怕自己赶不上功课,怕学校不要她了,做梦都在唱戏。

  这份焦灼感激发了李洁的天份,返校后她跟老师学《三击掌》,在同学中最先学成,唱念做表,有模有样。老师心里窃喜:这孩子是块唱戏的好料。

  李洁生命中最重要的节点是成为梅派传人陈正薇的学生。

  陈老师在戏校的严厉是出了名的。每天早上5点半,李洁和两个师姐就要起来跑步、吊嗓子、练形体,等其他同学起来后,接着再练一遍。陈老师对拉了课的李洁还额外“开小灶”,唱《霸王别姬》需载歌载舞,陈老师就让李洁先练武戏,请其他老师教李洁《扈家庄》。这出戏边打边唱,难度很大,刚开始李洁练得上气不接下气,教的老师都担心李洁身体受不了,陈老师毫不心软:“练,真不行我叫救护车!”而在生活中,陈老师自己掏钱给李洁订牛奶,熬鸡汤,比母亲还亲。

  在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李洁完全沉浸在京剧的世界里,《天女散花》、《廉锦枫》、《凤还巢》、《四郎探母》、《苏三起解》……梅派的经典剧目一点点注入到她的戏曲生命中。

  陈正薇教给她的不仅是戏,更是一种对京剧的热爱。

  今天,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当李洁一年拿的工资还抵不上一个歌手一晚上唱一首歌的报酬时,李洁很坦然:“一个戏曲演员,想靠演戏买宝马、住豪宅,那是不可能的事,关键是你要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当我站在舞台中央,我沉醉在自己的角色里,那是一种幸福,那就是我想要的。”

  正是因为沉醉于这种感觉,李洁特别喜欢去农村演出。每年春节后,省京剧院都要下乡演出长达两三个月,带着铺盖卷,住在农村学校里,在临时搭起的舞台上唱戏。春寒料峭,回回冻得不行,贴片贴在脸上像贴了块冰,但台下观众的热情足以融化寒冬:乡亲们围在台边,因为太挤,根本抬不起手鼓掌,只能扯起嗓子叫“好”。有时候前面的人被挤到台下面去了,那些人钻出来绕到后面再挤……“演员的幸福,就是在这样的时刻。”李洁陶醉了。

  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古典京剧

  创新,是梅派的一大特色。梅兰芳先生就是创新的先行者,他在京剧的扮相、声腔、伴奏等方面作出了很多改革,使青衣的表演更加生动。

  作为梅派传人,创新的精髓在李洁的演艺生涯中也是一以贯之。

  1996年,李洁摘得第二届中国京剧之星。那一次,李洁表演的梅先生传统剧目《天女散花》,因创新手法而大放异彩。“梅先生的《天女散花》用的是一丈多的绸子,陈正薇老师将绸子改良成六丈多,难度高了,但在舞台上的呈现更美了。”在李洁手中,彩绸仿佛有了生命,忽儿云路,忽儿波浪,舞台上的李洁就像天女御风而行,飘逸脱俗,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仙气儿,真正的“庄严妙相”。从此,李洁版《天女散花》风靡全国,成为各大京剧院团争相模仿的剧目。

  李洁的传统戏功底扎实,但她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囿于传统,一直在创新。

  1995年,李洁主演新编历史剧《西施归越》。如果说演前辈的传统戏还是继承和学习,这部戏,让她开始学会了用新的形式塑造全新的人物形象。音乐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交响乐伴奏,显得更加时尚化。而普通话对白,对演员来说既是创新,又是挑战,弄不好就是京剧话剧,李洁用她精彩的表演,成功征服了专家和观众。

  11年后重排这部戏,李洁的表演更加细腻饱满,对角色诠释得更加深入了。她说:“11年后,我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包括对角色新的理解,全部融注到戏中,对我而言,这也是一种创新,超越自我的创新。”

  有专家评价,《西施归越》用新颖的戏剧理念和清新的舞台方式,打造了一部现代戏剧精品,与当代观众产生了强烈共鸣。

  2008年,李洁主演的《飘逸的红纱巾》,则完完全全是一部现代戏,连水袖都用不上了。如何让传统戏曲与现代题材完美融合?李洁等主创进行了大胆创新,将歌剧、舞剧和交响乐元素融入京剧,并且新颖别致地嫁接了苏北民歌。剧中,李洁把梅派艺术运用到现代戏的唱、念、做中,特别是“红纱巾舞”十分精彩,该剧当之无愧地捧得了第五届中国京剧节金奖。专家评价该剧探索出了京剧现代戏创作的新路径,堪称“新世纪京剧现代戏的范本”。

  李洁说:“创新有个原则,那就是梅兰芳先生提出的,移步不换形,可以借鉴多种艺术形式,但它的根必须是京剧的。”

  德艺双馨,是艺术高度更是人生高度

  “省戏校81级有100多人,还留在戏曲圈的只有10多个,而站在舞台中心的,只有李洁一个人。”省京剧院副院长、李洁的丈夫严阵告诉记者。

  有时候,一个人就是一个行业、一个时代。从李洁身上,可以看到京剧在这30多年的沉浮。

  李洁学戏时,正好是传统戏曲复兴的时候,那是戏曲的一个小黄金时期。1988年,李洁在毕业前随省京剧团去香港演出,回来时给家里买了一台18英寸的大彩电,这在当时可是高档物品,父母把彩电运回家,整个街坊都轰动了。

  然而从她进入省京剧团开始,戏曲在流行歌曲、歌舞厅等的冲击下,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当时黄孝慈、沈小梅等一批前辈名家的戏都排不满,在五六年时间里,李洁只能跑跑龙套,偶尔演演小折子戏。为改善生活,她像很多演员一样开始跑“电龙”——给电视剧跑龙套。然而当有人劝她,戏曲不景气,你干脆拍电视剧算了。最终,她毫不犹豫选择了留下。内心里,她明白,只有这方戏曲舞台,才是绽放她人生光彩的地方。

  京剧经历的,是一个快速滑落、缓慢拉升的过程,即使成名后,李洁仍要面对没人看戏的窘境,不止一次,台上的演员比台下的观众还多。“即使台下只有一个观众,也要打足精神,演出最好水准,这是一个演员的职业道德。为京剧守住舞台,也是一个演员的责任和使命。”说这话时,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戏曲演员当时内心的失落与酸楚。

  在李洁的演艺生涯中,有一部戏仿佛是一个隐喻,见证着京剧的衰落与复兴。

  1997年,由李洁领衔的现代戏《青春涅槃》排练后,因资金和市场问题,无奈被束之高阁。


  2008年,同样由李洁担纲主演,该戏重新编排,融合歌剧、舞剧元素,改名为《飘逸的红纱巾》,在第五届中国京剧节上一举获得金奖。

  一部戏的不同命运,让我们看到,社会越进步、越现代,传统艺术的价值就越会得到重视,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戏曲的春天真的已经来了!

  李洁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德艺双馨”。她说,这是一个艺术的高度,也是人生的高度,有了这样的高度,一个演员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去追求新的境界。李洁在自己挚爱的京剧天地里执著追求,宛如一朵纤尘不染的梅花绽放在钟灵毓秀的江南。

  本报记者薛颖旦王宏伟 (本文来源:新华日报 )
第4帖
匿名(116.232.133.*)在2010-06-08说道:
他们眼中的李洁:
2010-05-08 02:55:00 来源: 扬子晚报(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梅葆玖:李洁基本功扎实、扮相俊美、唱念俱佳、勤奋好学、表演具有梅派神韵,是非常优秀的梅派传人。近年来她又在新剧目中创作了新的角色形象,对梅派艺术的发展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相信她在今后的表演艺术道路上会继续攀升、更上一层楼。

白燕升:在梅派传人中,李洁的舞台呈现有典型的江南地域特色,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她的艺术特点,那就是“美”,身段、扮相和嗓音都很美,这正是梅派与其他流派相比的一大特色。李洁的传统戏功底很扎实,而更难得的是,她继承了传统戏的同时还一直在创新。她的代表作品中,《西施归越》和《飘逸的红纱巾》属于新编戏和现代戏,她在继承的基础上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借鉴话剧、舞剧等艺术门类的技巧为京剧服务。

尚长荣:她是新一代戏曲研究生,最为难得的是,她不仅嗓子、扮相这些自身条件很好、天分好,还很有悟性和艺术灵感,在舞台上非常闪光。她非常聪明,第一次合作时,我们刚排了一遍,一拍即合。每个演员在舞台上都有自己的悟性,天分是条件,而李洁的艺术悟性是非常难得的。李洁没有拘泥于传统戏,不断出新,这点非常重要,传统是根,但剧场艺术也需要不停出新,老翻箱底可不是个事儿。


刘长瑜:第一次见到李洁是在1995年,李洁饰演美女西施,她的美丽婀娜让我为之震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她出演的《白蛇传》,精湛的演出技艺和高超的水平让我不得不赞叹李洁是一位优秀的京剧演员,她不仅有着过人的天分,更有着扎实的基本功,但愿李洁在京剧的道路上发展得越来越好。

严阵:认识李洁快30年了,我们是同学、同事、夫妻。在艺术上,我只能用两个字形容李洁:执着。我们戏校81级一共100多个同学,还留在戏曲圈的只有十几个了,而站在舞台中心的,只有李洁一个人。当时面临改革开放,大家都去忙钱了,而李洁承袭梅派的不仅是戏,还有对京剧的“忠诚”,这么多年吃了这么多苦她仍然执着。在生活中,她不好装扮,对于物质看的相当平淡,任何事都不太在乎,回到家只有看看演出录像、听听唱而已。

第3帖
匿名(116.232.133.*)在2010-06-08说道:
梨园风华---李洁京剧专场 http://bbs.yangju.cn/viewthread.php?tid=8602
第2帖
东淘子民(116.232.133.*)在2010-06-08说道:
对青年京剧演员李洁的认识,要追溯到十几年前。那时的我,凭借自小对京剧种下的缘分,只要得闲便去看她演出。虽没“粉丝”追捧之态,却有几分着迷之感,有时买不到票,竟也会去找钟自铮老师“开后门”。如今,看李洁演出的机会就更多了。
对“美”的追求,众生皆有所欲。然而京剧对“美”的追求,惟梅派,求似易,得则难。梅先生曾说“在舞台上,是要处处照顾美的条件的”。李洁深得梅派精髓,又兼取他家,在表演中对“美”的追求无处不在。且看“梨园风华”舞台上李洁,在“形色、音声”诸方面用心良苦:舞台布景吸收中国传统元素,让动态的表演与静态的布景互为一体,“人在画中移步,音在画外回旋”;音乐伴奏巧用交响乐的大气磅礴,同时又不失京二胡的闪亮华滋;在演出服装上,李洁更是讲求端庄华美,加之眉目俊扮,没有丝毫的俗气与视觉疲劳,正如白燕升所说,这是对观众的尊重,更是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尊重!李洁京剧舞台上表现出的综合审美素养,在观众眼里是新鲜悦动的形神兼备,因为她保有一份对梅派艺术传承创新的职责,更满含回报观众认可与支持的真心!
在各种艺术门类里,京剧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最近。这种近距离的心理交流是其他艺术难以比拟的。看过李洁的表演,你会发现她始终在舞台上与观众进行心理交流。她扮演的虞姬,除了用眼神与观众对话之外,紧紧抓住唱腔的起伏,突出哀伤别离的情感;在“做、舞”之间,善用节奏来表现人物情绪,潜移默化中拉近观众与虞姬的心,努力促使情感与美感在舞台上完美交融。李洁在京剧艺术的滋养下,悄然传承了《女史箴图》那份“顾得其神”。李洁在舞台上懂得与观众进行心理交流,在生活中也处处找机会倾听观众意见。这些年来,她参加了多场进社区的演出,每到一地,她都尽可能地与观众交流,征询观众看法,不断在“形、相”与唱腔上改进,以更好地满足观众视觉、听觉上的美感需要。李洁深爱她的观众,她与观众的交流从不夹杂其他成份,因而,她的舞台表演纯正自然,真正实现了时空、心理上与观众的“零距离”。
看完李洁“梨园风华”专场演出,你忽然发现她对京剧“唱、念、做、打、舞”的诠释是那么流美。在传统戏与现代戏之间,美得让人神往!看李洁演出,实在是一次美的历程,美的淳化!
祝福李洁,祝福美轮美奂的梅派艺术!期待李洁的“大气象”!
第1帖
阿群(60.20.72.*)在2006-09-24说道:
李洁是当代梅派第一京剧大师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