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萍
李萍,女,晋剧旦角。母亲张桂英,父亲李进德。
1976年,12岁的李萍怀着圆梦的期盼报考了张家口戏曲学校,成为戏校恢复后招收的第一期学生。入学一年后,戏校排演恢复后的第一出大戏《红灯照》,这也是李萍戏剧生涯中排演的第一出大戏,她饰演主角林黑娘。舞台上,她把这位女英雄的侠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无数好评。之后,戏校把这出戏送到了厂矿、农村,所到之处,备受欢迎,甚至出现了这样的顺口溜:“《红灯照》,照红灯,照得戏校满堂红。”
1982年,李萍毕业后分配到张家口青年晋剧团。先后参演、主演过许多剧目,积淀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但就在她艺术之路渐入佳境之际,戏曲衰微之势也逐渐显露,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剧团遭遇低谷。没有演出,发不出工资,每人每月只有50元生活费。这样的境况下,许多人开始找门路跳槽、改行,再没心思去练功、排戏,整个单位也空空无人。可李萍每天依旧照常“上班”,空荡荡的楼道里,她一个人一台录音机,听名家唱段,再模仿、练习,遇到疑难,无人讨论交流就自己琢磨、推敲、反复练习。唯一的听众是门卫赵大爷。
李萍不是走不了,当时有三家不错的单位让她去,条件优渥:干部身份不改,待遇不变,工资照发,奖金另算。李萍不是没有动摇过,她甚至下了离开剧团的决心。可就在要调离办手续的时候,她还是犹豫了:“我真的就这样离开晋剧舞台了吗?曾经最热爱的就这样放下了?”
留下来的李萍和那些与她一样的坚守者们,为戏剧的振兴不断努力着、探索着。1995年,转机终于出现。这一年,在各方努力下,剧团决定排演新编历史剧《梳妆楼》,进军省第四届戏剧节。李萍担当剧中主要角色萧太后。在这届戏剧节上,《梳妆楼》一举夺得剧目一等奖和15个单项一等奖,李萍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单项一等奖。
1996年,经过完善的《梳妆楼》复排,并参加了第7届“文华奖”角逐。复排李萍将之前积累的经验与新的想法结合,不仅运用不同的身段、手式、眼神,适度地加强人物性格表现力度,还有意识地进行着打破行当、运用程式和化用程式的尝试。她觉得萧太后这一形象,不属于青衣、刀马、小旦任何一种行当,但三种行当又都应该属于萧太后。所以她有意识将青衣的端庄与稳重、刀马的英武与威猛、小旦的活泼与纯真,演化组合,交错使用在萧太后帝王、母亲、情人三种身份与心态的转换中,使其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充实丰满。1997年9月,第7届“文华奖”揭晓。《梳妆楼》一举获“文华新剧目奖”,李萍获全剧唯一的单项奖“文华表演奖”。
角逐“文华奖”,李萍显示出的艺术实力,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省、市有关方面立即协商研究,很快做出决定:为李萍申报争夺第16届“梅花奖”。按照“争梅”惯例,参评演员要演一台新编或改编的大戏,还要演一台传统折子戏。专家为李萍选的大戏自然是《梳妆楼》,折子戏则是《三娘教子》和《六月雪》的“哭街”和“法场”。
1998年12月10日,首都戏剧界专家即“梅花奖”评委一行近20人,来到张家口,审看李萍主演的《梳妆楼》和折子戏《三娘教子》、《六月雪》。演出结束后,举行座谈会。专家们认为李萍“两场演出,满台生辉”,三个剧目,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李萍把握准确,处理得当。塑造的三个形象,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特别是李萍的演唱,嗓音甜美,韵味悠长,淋漓酣畅,卓尔不群。
1999年4月,一纸喜报传来,李萍获得第16届“梅花奖”。
2015年,李萍被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的省级传承人。为了晋剧的弘扬传承,她将自己的艺术经验毫无保留教授给年轻人。2016年,魏丽丽、张文鑫、白雪静等老中青5位晋剧学员,正式拜李萍为师,成为她艺术生命的延续。她还担任万全县华梅艺术学校名誉校长,平时只要没有演出,她都要去万全给孩子们上课。[1]
参考文献及注释
- ^ https://kknews.cc/news/5mxazak.html 张家口戏曲领军人李萍:一片深情系梨园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参看
李进德、张桂英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20-05-01
编辑整理:小豆子
浏览次数: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