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潘月樵(小连生)
潘月樵,男,京剧老生。江苏省甘泉县北善应乡双槐树东潘二房(今邗江县杨庙乡花瓶村潘二组)人。名宗岳,艺名小连生。兄弟三,行二。
其父业木匠,光绪元年(1875)病卒。家贫无以为生,与弟少棠随长兄恩荣逃荒至天津。长兄入赘陈家,因酷爱戏剧,嫂陈氏遂为其延师教授。8岁时初学梆子戏,后改京剧。9岁登台演出,12岁名噪京华。光绪十年至上海,搭老天仙茶园,声名甚著,与汪桂芬齐名。16岁名响上海,先后于天仙茶园、新舞台献艺。他念白吐字有力,尤其擅长“髯口功”,以演《四进士》、《乌龙院》、《扫雪打碗》、《桑园寄子》等剧著名。开始接触革命思想,揭发人们的民主思想和民族意识,自编《潘烈士投海》新戏上演,还积极改编上演《新花花》、《黑奴吁天录》、《明末遗恨》、《王勋伯死不放手》等京剧新戏,轰动上海滩。潘月樵每闻某地发生水旱灾荒,就以舞台运其妙舌作演说,为灾民请命,所得捐款悉数交赈灾会。前清大吏太子少保尚书岑春煊得知月樵兴学救灾,特颁发银盾赏牌。
光绪三十年,应夏月珊兄弟之邀,加入丹桂茶园,又与夏氏兄弟一起创办我国一个近代化剧场新舞台,引进国外先进剧场技术。
潘月樵在沪见消防工作腐败,即组织新舞台诸演员和职工成立义务消防队,自任队长。他联合桂丹茶园成立梨园公所,募集资金,发扬互助精神,保障伶人合法权益,被推为梨园公所理事长。革命党人陈其美对他很为器重,时相过从。
宣统三年(1911)九月,任上海伶界商团负责人之一。武昌起义暴发,潘月樵组织了一支梨园敢死队,攻占清军兵工厂江南制造局,救出革命党人陈其美,上海光复后,陈其美被推举为上海督都。1912年春,派潘月樵担任督都府调查部长。后在革命军中历任旅长、盐巡、统领等职,转战西南。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授予他少将职衔,被誉为梨园革命家,他的革命事迹以及急公好义的行为,为人们广为传扬。孙中山亲自书写“急公好义”的匾额以资褒扬。
在上海军政府草创期间,他曾联合上海进步艺人、商界票友,在新舞台举行义演,筹款捐赠上海军政府,为革命军募集军饷。后鉴于官场纷扰,仍回上海从事京剧艺术,培养出不少唱戏人才,名老生周信芳就曾受其影响。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通缉,悬赏五万金购其头颅。化装成僧人方得以逃脱,家财尽被抄没。
潘月樵曾在上海创办“金台小科班”,培养京剧表演人才。还曾在上海创办榛苓学堂,在苏州创办青茂学校,让贫家子弟免费就读,“专收贫家子弟,不取学费,两处开支,皆月樵一人唱戏所得之钱”(《潘月樵自传》)。晚年隐居常熟虞山。
1928年病逝,享年六十岁。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参看
程玉菁、黎中城、欧阳予倩、潘鼎新、孙菊仙、夏月珊、赵如泉、周信芳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08-12-27
编辑整理:京腔京韵
浏览次数: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