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爱新觉罗·毓铭(卧云居士、玉铭、赵静尘)
爱新觉罗·毓铭,男,京剧老旦。满族正黄旗人,即卧云居士。姓爱新觉罗,按满籍皇族辈份排姓“毓”,改用“玉”字为姓,名玉铭,字静尘,号卧云居士。民国后以赵为姓,名赵静臣。祖父清凯世袭奉恩将军。
卧云居士青年时期就读于满族贵胄法政学堂,与金仲仁同学。当时,北京八旗子弟喜欢学唱八角鼓和皮簧戏。卧云居士最初喜爱八角鼓,后祟尚龚云甫演唱艺术,常到北京票房演唱,同台演唱者有黄桂秋、碧萝馆主、松介眉、王华甫、董俊峰、季文屏、吕正一、全燕平(即关醉蝉)、张稔年等。曾到言乐会与言菊朋同台演出,并切磋演唱技艺。他的嗓音极好,清脆甜亮而富于韵味,难得的是他的嗓音带有龚云甫特有的老且“雌音”(一种近似老年妇女的嗓音)。因其演唱颇似龚云甫,故亦为剧界推重。一次在同一天晚上,龚云甫演于华乐戏园,卧云居士演于广和楼,而且都是演大轴。结果这场“对台戏”均是座无虚席。龚云甫是一位非常爱惜人材的艺术家,他为了了解卧云居士的演剧水平。曾委托识者前往广和楼观剧。当他听说卧云居士演出很受欢迎后,十分高兴。在梨园同行的建议下,卧云居士拜龚云甫为师,并改为专业演唱。此后,他曾与梅兰芳、言菊朋、时慧宝、金仲仁、雷喜福、奚啸伯、杨宝森、赵啸澜、李盛藻、孙毓堃、言慧珠、雍竹君女士(德国人)等人合作演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曾多次与梅兰芳等著名演员合作演出《四郎探母》,是红极一时的剧目。
《京剧二百年之历史》一书,记其演唱“嗓音绝佳,为票友老旦之第一人。其嗓音之结实,远过于龚,而无龚之嗓音动听。”卧云居士嗓音高亮坚实,确较龚云甫为佳,他在台上演唱向为“乙字调”,三十岁左右时,一个晚上演双出,嗓音也不觉吃力。与龚云甫不同的是,卧云居士的嗓音以高亮为上,而少龚云甫之宽厚,故其演唱缺少龚云甫苍老周正之特色。至于有说他在演唱上常有声音枯竭之弊,那是在其晚年演出时出现的,青壮年时期并非如此。
卧云居士在龚云甫演唱艺术基础上,根据本身嗓音条件,有所变化。比如根据嗓音极高的特点,他在演唱腔调上,吸收了一些小生行当的娃娃调唱腔特点。他对嗓音控制得很好,腔调周转,灵活自然,尤擅唱一种接近“嗖”的“疙瘩腔’(即在长腔的转折或衔接处的一种转折极速的小腔)。同时他还吸收了孙派老生所谓“一口气”的唱法,如唱《钓金龟》中“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二簧散板]唱句,“一场空”三字的长拖腔,使用的是“一口气”的唱法,先抑后扬,在“一”字用腔上尽量控制气息的流出,“场”字高扬,随着一个小“疙瘩腔”,紧接着用强有力的气口(似有一种爆破之力)唱出“空”字。不仅唱得气足声酣,而且把康氏听到儿子不赡养自己时的悲愤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真实动人。
卧云居士不仅注重演唱技巧,在念白上也很讲究。传统的老旦念白更接近白话,故在语调的平仄和用韵上,不甚考究。卧云居士在处理念白的吐字发音和用韵上,吸收了言菊朋吐字发音的技巧,故他的念白不仅吐字真切,在语调上抑扬顿挫,高低疾徐,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他的白口给人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的感受。特别是他的念白注重语气的表达。在《四郎探母》中,当佘太君听说杨延辉回宋营的消息时,有这样一句念白:“怎么,四朗他!他、他回来了?”按一般念法,“他、他、他”三字极迅急地连续念出。而卧云居士在这句念白中,却做了特殊的设计,念出第一个“他”字时,有个明显的停顿,然后再连着念出另两个“他”字。这种处理,不仅把这句简单的台词念得更富于乐感,而且这第一个“他”字后的停顿,恰当地表达了佘太君听说四郎回来时的惊喜心情。
旧时老旦行当普遍存在着重唱轻做的倾向,卧云居士演戏却很注重身段动作和表情。例如《母女会》一戏中王母的进窑、出窑动作,按老演法只是做一个低身的动作,而卧云居士的进出窑动作,却设计了侧低身、拧身、翻扬水袖的动作,这个动作是在旦角进出窑动作的基础上加以变化而成,尤其是他的身材不高,动作敏捷、干净利落,在舞台表演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龚云甫把卧云居士看做是自己的传人,他临终时,曾将自己演出时使用的龙头拐杖传给了卧云居士。这根龙头拐杖曾在卧云居士手中十余年,病故后,这根龙头拐杖又传给了龚云甫后人龚连泉。
由于卧云居士在唱念做方面的全面发展,故凡老旦戏他均擅演。常演剧目有《徐母骂曹》、《母女会》、《滑油山》、《四郎探母》、《太君辞朝》、《钓金龟》、《托兆哭灵》、《遇后》、《打龙袍》、《六月雪》、《岑母归汉》、《沙桥饯别》(饰唐僧)等。其中一些剧目的唱段和念白还灌制成唱片。
他在1944年春节,与言慧珠合演于天津中国戏院,因突然患病归京,遂一病不起。同年秋,病故于北京谢家胡同。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参看
陈文启、葛绥之、蒋君稼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06-06-15
编辑整理:大戏魔、胡太白
浏览次数:19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