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王和齐(十三旦)


王和齐便装照
王和齐便装照
出生1936年,农历丙子年
逝世202359日,农历癸卯年二十

人物分类
晋剧 旦行演员
王和齐,男,晋剧旦角。出生在汾阳县城子乡唐兴庄村,父亲王清明是个晋剧票友,农忙时下地劳动,农闲时参加本村吉庆园戏班,到邻近的县乡村去演出,挣点收入,补贴家用。王父嗓音浑厚,戏路较宽,尤其擅长须生,在王和齐年幼时,已经名闻四乡八村,被戏迷们称为“十四红”。

王和齐从6岁开始,跟随父亲进吉庆园班,看演员们排练。8岁那年,村里有人对王清明说:“看你那二小子的模样和身板,真是块唱戏的好材料。”王清明起初没有在意,只是在空闲时,偶尔教王和齐随便唱上几句。王和齐9岁时的一天,王清明突然发现他眉清目秀,字正腔圆,非常适合饰演旦角,便把他送进吉庆园戏班,跟着几位同事学戏。

1948年冬天,王清明把王和齐送到平遥县城同行好友吴金翠家,每天由吴带着,上门去找当时正如日中天的程玉英学戏。在程的精心指教下,王和齐的晋剧才艺,有了很大的提高。1949年,王和齐13岁时,已在晋中、太原一带小有名气,师傅和戏迷们给他起了个艺名——十三旦。

1949年五月,汾阳县冀村举办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花会,邀请以丁果仙为团长的太原新星晋剧团赶会演出。当时太原城刚刚解放,人们都沉浸在无比的喜悦当中,丁果仙接到邀请,便欣然率团前往。在这次花会上,丁果仙发现也在这里参会演出的汾阳吉庆园戏班里,男扮女装的小旦角王和齐很有潜质,遂对王父表示愿意把王家父子俩带回太原进新星剧团并收王和齐为徒弟,悉心调教。冀村花会结束后,王清明带着王和齐从汾阳赶到太原,租了间小房子便进了新星剧团。从此,王和齐便和马玉楼高笑梅阍巨才等16个年龄不一的孩子,在丁果仙、牛桂英等老师的门下学艺。这年王和齐在丁果仙的指导下,总共出演了《金水桥》、《教子》、《血手印》等17部戏。观众齐夸他扮相生动形象,惟妙惟肖。

1952年初,汾阳县杏花村戏班来新星剧团招人,一下子相中了王和齐,开出的条件是,不光王父,王家人均可进入戏班,并转吃供应粮。王清明此时正为又出生的几个孩子吃粮而发愁,闻此条件,便有意带王和齐回家乡。王和齐尽管对丁果仙等老师和同学们恋恋不舍,但考虑到既是父亲又是恩师的现实困难,还是含泪离开了太原。这年3月,交城县成立人民晋剧团,王和齐所在的戏班,奉命全部转入该团,王和齐从此便移居到交城。

1953年春,交城县人民晋剧团赴河北省数市县巡回演出,演出尚未结束,剧团突然接到通知:立即赴北京,“到劝业场剧院,为首都人民演出”。

此时的王和齐是剧团的台柱子,剧院和北京街头海报上这样宣传:主演王和齐,艺名“十三旦”,青衣、花衫,三晋驰名。一天,演出《武家坡》中场休息时,剧院马经理突然过来叫他和父亲王清明到休息室去。在休息室,父子俩听马经理介绍了坐在沙发上的三个人后大吃一惊。原来这三个人是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梅先生问他:你今年多大了?王答:17岁。梅又问:读过书吗?王答:没有。梅自言自语说:这不能怪你,只能怪旧社会艺人没地位。接着又给王讲了戏中王宝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如何去刻画,直到演出又要开始,才拍了拍王的肩头,让王放松去演出。当晚,父子俩按梅先生的要求,连夜修改了表演,次日演出时获得观众的好评。此后没几天,剧院修改了海报内容,王和齐巨幅剧装相片下写着:青衣花采,三晋驰名;经梅大师指点,山西“小兰芳”。

王和齐从1947年11岁时登台演出,到1991年55岁退休,在晋剧舞台上度过了44个春秋。然而,退休后的王和齐,被各地晋剧团争相邀请去讲课、当导演,有时还亲自上台出演角色。他几十年的晋剧艺术生涯中,培养出了近500名晋剧人才,这些人才如今分布在山西、河北、陕西等省市区县晋剧团中,为晋剧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3年病逝,享年87岁。[1]

参考文献及注释
  1. ^ http://www.chnjinju.com/html/html/show/2023/0510/18527.html 晋剧表演艺术家“十三旦”王和齐去世 享年87岁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23-06-20
编辑整理:小豆子、匿名
浏览次数:5087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