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标人物:郑法祥


郑法祥
郑法祥
出生1892年,光绪十八年(壬辰)
逝世1965年,农历乙巳年

人物分类
京剧 生行演员
郑法祥,男,京剧武生。名涵宇。直隶(今河北省)故城县郑家口人。

10岁在上海随父郑长泰(河北梆子武生演员,人称“赛活猴”)学艺,11岁便登台串演小猴。曾一度随义兄刘艺舟到北京读书,不久便辍学,仍跟父学艺。初学梆子花旦,后改学武生,并习悟空戏。18岁“倒仓”,不久父亡,迫于生活,搭汉口满春茶园京戏班子充当武行。后升为二路武生,曾为李春来尚和玉赵如泉周信芳等配戏。

他长期揣摩前辈艺人尚和玉、杨小楼郝振基等人的猴戏艺术,专工猴戏。他博采众长,并大胆突破旧的程式,创造新的规范,无论身法、手法、步法、棒法,筋斗乃至唱念、扮相都与众不同。他扮演的孙悟空,以气势取胜,追求在似与不似之间显示神妙。另外注意不同主题、不同情节,对人物作不同处理,因此所演孙悟空“十戏九不同”。由于长期努力,逐渐形成南方悟空戏的一大流派。1926年同杨小楼赴日本演出,在东京演出《摇钱树》、《金刀阵》、《水帘洞》、《闹天宫》等,第一次把京剧猴戏带到国外,每场均有郑的悟空戏,日本观众反映热烈,颇为叫座。1929年在上海齐天舞台(今共舞台)演出连台本戏《西游记》。

他理解的悟空性格是“大胆不羁、嫉恶如仇”;悟空的形象是“口如大泽,目如火焰,跺足雷震,手握泰山,一动一静,气宇不凡”。于是他创出了“含胸、拔背、抱肩、躬腰、吸臀、拢跨、曲腿、藏裆”八项技法。此套形体动作在不少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戏曲程式,从拳术里吸取了营养加以变化而成。对于体现人物,他提出“歇心养气”、“动心化形”两个步骤和“真实、动人、美观”三个要素。因此他把30多出悟空戏演成30多个样子,绝非“还是那一道老汤”。他塑造的悟空形象,妙就妙在似猴非猴、似人非人之间,在上海连演数月,观众如潮,各界人士包括戏剧评论界将郑法祥誉为“南猴王”并且创演了连台本戏《西游记》,被称之为“新郑派”。一代京剧父子“美猴王”,郑法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儿子的“猴戏”艺术更是以讲究功架,长身直立,具有佛像,与众不同而享誉“菊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应观众和演员要求,年事已高的郑法祥进行过三次表演:1951年,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义演《泗州城》;1952年,于上海京剧老艺人举行示范演出《金刀阵》;1959年在上海京剧院内部演出《闹天宫》片断。自1954年始,郑法祥曾先后受聘于东北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校和上海京剧院教戏传艺,弟子有李仲林陈正柱等。1962年所著《谈悟空戏表演艺术》一书刊行于世。

1965年秋病逝于上海。


活动年表
本页使用了 JavaScript 技术。若使本页能正常显示,请启用您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功能。


参看
陈正柱丁震春凤宝桐郭坤泉贾骏威孙柏龄孙国良王超群王代成

如果您对此人物有任何补充,欢迎提供

最后更新:2008-02-10
编辑整理:小豆子
浏览次数:7456
返回顶部 直达底部